| 联系站长
如果本站无法访问,请尝试登陆:www.cdsoso.cc
高级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音乐 > 其他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发布时间:2010/12/17 13:27 | 更新时间:2011/11/24 02:03

CdSoSo数字图书馆
浏览:2166
名称:《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分类: -
地区
语言
发行年代:2010年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更新时间:2011年11月24日
CdSoSo微信公众号
脸搜小程序

下载资源下载列表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点此下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介绍

简介: -->
-->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Szigeti.-.[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1].专辑.(ape).rar-->273.95MB-->-->Szigeti.-.[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2].专辑.(ape).rar-->282.49MB-->-->Kremer.-.[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1].专辑.(ape).rar-->319.55MB-->-->Kremer.-.[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2].专辑.(ape).rar-->312.85MB-->-->Gidon.Kremer.-.[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PHILIPS.1980.CD1)].专辑.(ape).rar-->286.42MB-->-->Gidon.Kremer.-.[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PHILIPS.1980.CD2)].专辑.(ape).rar-->347.19MB-->-->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Szeryng.CBS)].专辑.(Flac).rar-->632.04MB-->-->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Szeryng.DG)].专辑.(APE).rar-->670.62MB-->-->米尔斯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Nathan.Milstein.Bach.Sonatas.&partitas].专辑.(ape).rar-->689.43MB-->-->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Rudolf.Gahler.Arte.Nova)].专辑.(Flac).rar-->814.89MB-->--> 4.52G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资源分类: 音乐 >> 古典音乐 >> 全集作品 中文名称: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 英文名称: (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 资源格式: 其他 版本说明: [更新巴赫弓版][ACL] 艺  术  家: Various Artist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资源简介: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Bach: Sonatas & Partitas for Violin Solo巴哈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组成十分统一:第一乐章 慢板(前奏曲风)第二乐章 快板(赋格)第三乐章 慢板(类似间奏)第四乐章 快板(单音演奏,类似轻的结尾)如是组合很明显看出重心是在第二乐章, 和教会奏鸣曲特色相符.各乐章虽有明显速度上差别, 但同样是快板和慢板亦有不同性格.第一乐章慢板通常是流利的歌唱 (第三号奏鸣曲除外, 这个例外显示了另一项特色),在歌唱线条中偶或加入一些和声显示出自由幻想风特色, 性格上类似前奏曲. 由是,第二号与第三号结尾都非完全终止, 导引到下一乐章赋格.赋格在内容长度上都可视为奏鸣曲的重心, 在赋格中偶会插入不属赋格的稍带即兴式段落.第三乐章带舞曲风格, 有固定节奏支撑, 性格上不同于自由的第一乐章慢板, 而且通常在此转调 (第一号降 b大调, 第二号 C大调,第三号 F大调), 是全曲的转折点,在长度上通常最短.第四乐章虽是快板但性格上异于使用复弦演奏沉重的第二乐章赋格, 演奏几乎全使用单音 (虽然它仍在制造复音效果),并非求取沉重的结束而是一种轻的结尾.再进一步讨论, 这三首奏鸣曲间有某种关联性, 可说是越来越严谨. 第一二号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自由歌唱性, 但第三号却是由一个附点动机发展的严谨结构. 再看第二乐章赋格, 第一号赋格主题是一个小节, 第二号是两个小节, 第三号是四个小节, 长度也明显越来越长, 插入段也越来越少, 第三号插入段并非完全自由的而是主题的变形, 由是可以看出越来越严谨与复杂的架构.巴洛克时代组曲大致由 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组成,先简介构成基本组曲型式的四种舞曲:一. 阿勒曼德舞曲由其名可知这种舞曲应该是源于德国, 弱起拍开始, 乐句前会用一个短音符前导, (有时候不止一个如大提琴第三号组曲),通常为 4/4拍, 乐句并没有一定长度, 性格是流动歌唱的, 中速或慢速.(但大提琴第三号的阿勒曼德舞曲有着颇不同个性)二. 库朗舞曲源自法国, 亦由弱起拍开始, 三拍子(3/4或3/2拍), 这种舞曲特色是 3/4拍和 6/8拍混用 (一个小节分成三份或两份),会有重音交错出现感觉, 性格上是跳跃的, 不同于阿勒曼舞曲的流动性.三. 萨拉邦德舞曲在正拍上开始, 三拍子, 这种舞曲的特色是重拍在第二拍上, 速度通常是缓板速度, 个性上十分沉重, 通常会使用复弦演奏, 在这个乐章可以见到巴哈的深情.四. 吉格舞曲弱拍开始, 6/8或 12/8拍, 作为组曲最后一个乐章. 它可以是轻快的, 但也可庞大的.像大提琴组曲第三和第六号, 不是轻快的单音演奏而是有着复声部的壮丽吉格舞曲.接下来构成组曲的其他乐章:前奏曲:似乎没有一定的限制, 越到近代发展越自由, 若仅讨论出现在无伴奏弦乐作品中的这几首, 它们大部分可视为分散和弦和音阶的组成,这归结到音乐家演奏前先试琴会先弹弹音阶和弦, 久之便形成前奏曲.巴哈在这种最没有限制的曲式里发挥他最大想像力和创造力.小步舞曲: 三拍子, 正拍起始.柏雷舞曲: 四拍子, 从第四拍弱拍开始.嘉禾舞曲: 四拍子, 从第三拍弱拍开始, 乐句的开始与结束亦遵守这个规则, 有时会在中段插入有着基础低音的牧瑟舞曲.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小步舞曲, 柏雷舞曲, 嘉禾舞曲都分成两首, 先演奏完第一首再第二首, 然后再回到第一首 (但不反覆),如此有类似三段体的结构. 另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的舞曲反覆都相同,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有时反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结尾不同.三首小提琴组曲的组成不大一致:Partita No.1 Partita No.2 Partita No.3阿勒曼德舞曲--变奏(Double) 阿勒曼德舞曲 前奏曲库朗舞曲--Double 库朗舞曲 罗瑞舞曲萨拉邦德舞曲--Double 萨拉邦德舞曲 嘉禾舞曲(轮旋曲风)柏雷舞曲速度--Double 吉格舞曲 小步舞曲I&II夏康舞曲 柏雷舞曲吉格舞曲由是可以看出组曲一和二是奠基在前述组曲基础上, 组曲一是在每个乐章后加入音型变奏 (以及将吉格舞曲换为柏雷舞曲),组曲二则是在组曲最后加入夏康舞曲作为总结.这首长度及份量上都远超过前四首的夏康不免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op.130, 以大赋格总结前五乐章的作法. 组曲三则像是各种舞曲的组合而成, 很例外的这首有前奏曲, 也是这三首中惟一的前奏曲.组曲一中的Double通常是用单音演奏, 而且通常是同时值音符流动 (从头到尾都几乎是八分音符, 十六分音符之类),颇有即兴自由味道, 这些音型变奏都已不再保有原来舞曲特徵, 仅是取其主题加以发展.A:巴赫的六首小无伴奏,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也算是仔仔细细的听过不少遍。巴赫的六首小无伴奏,其实是三首奏鸣曲与三首帕提塔,在作品出版的时候是奏鸣曲与帕提塔交替出现的,这应该也是巴赫的原意,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曲式的单调,大部分的演绎者也是按这个顺序来录音的,但是这张的海费茨的录音却是将三首奏鸣曲与三首帕提塔分开来录的,不知道海老是怎么想的,这样在欣赏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奇怪的感觉,效果也大打折扣,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六首小无的结构:三首奏鸣曲有着几乎相同的结构,四个乐章,慢-快-慢-快,第二乐章是一段精美的赋格,第三乐章是主调的关系大调,第四乐章为两段体,每段有重复。在奏鸣曲的前三个乐章,巴赫大量使用了复音技巧,要求小提琴家同时在两到四个声部上同时进行,这在之后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中也常常可以听到。而在最后一个乐章,巴赫使用单音的织体,使得与其后的帕提塔有更好的衔接。三首帕提塔则复杂一些,前两首从标准的晚期巴洛克组曲结构发展而来(什么是标准的晚期巴洛克组曲结构,听听巴赫的大无吧,基本结构是阿勒曼德舞曲-库兰特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整首曲子使用同一个调,每个舞曲乐章都是两段体,每段重复。在第一首帕提塔中,巴赫用布列舞曲替代了吉格舞曲,并在每首舞曲后加上了一段变奏。而在第二首帕提塔中,巴赫在标准的四个舞曲章节之后加上了那段着名的恰空舞曲,二十四段高难度的复音进行变奏使这首曲子成为小提琴史上最着名的炫技作品之一。在第三首帕提塔中,巴赫却使用了与前两首大不相同的法国风格的组曲结构(前奏曲-路尔舞曲-加伏特舞曲-小步舞曲-布列舞曲-吉格舞曲)。在帕提塔中,巴赫对复音的使用相对较少,并没有像奏鸣曲中的赋格那样真正的复调结构。从上面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巴赫的安排使得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交替出现,衔接过渡也很自然,而像海费茨那样安排,则难免会有不平衡的感觉。速度:光从速度上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且拉得越快越好的看法现在已经不那么流行了,但是如果花的时间少但是听起来却不快,或者用的时间多但是听起来却觉得很赶,这两种演绎的技术含量大概我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吧。在第一首奏鸣曲的演绎中,各位小提琴家花的时间大概是这样的:格雷米欧:14:01谢林: 17:16海费茨: 17:03帕尔曼: 16:39米尔斯坦:14:41看上去似乎格雷米欧要快上不少,但是看一看各个乐章的速度:格雷米欧:03:42 05:15 02:23 02:39谢林: 04:44 05:47 03:49 02:56海费茨: 04:43 04:35 04:09 03:26帕尔曼: 04:27 05:32 03:09 03:30米尔斯坦:03:54 05:02 03:11 02:34明显的在快板乐章并不比其他人快,但是在慢乐章却比别人快上不少,所以听格雷米欧的演绎,你也许并不会觉得他拉得很快或者是很赶,反而因为慢板乐章拉得快,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而听谢林则觉得枯燥一些,但是哪一个更接近巴赫的原意,就很难说了。相反米尔斯坦在各个乐章的平均速度都比较快,而在技巧要求比较高的赋格乐章上,海费茨花的时间竟比其它几位要少得多,建议各位好好听一下海老的这三个赋格,什么是真正的炫技!而在《恰空》这个乐章上用的时间,格雷米欧是13:23丶谢林是14:22丶海费茨是12:56丶帕尔曼是15:46丶米尔斯坦是13:56,但是你听海的《恰空》的时候,会觉得快吗?反正我是不觉得,因为他每一个音都拉的很清楚丶很干净。表情处理:在表情上,几位大师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谢林的揉音用的比较少,这使他的处理显得比较庄重,同时这也应该是比较符合巴赫的原意的,因为熟悉“本真演奏 ”的朋友都知道,在巴赫那个时代,在小提琴上几乎是不用什么揉音的,这也是很多人推崇谢林版的一大原因。但是不习惯的朋友听了,特别是初听,可能就会觉得演绎比较“闷”。而格雷米欧就不一样,较多的揉音使得表情丰富一些,但是又不像帕尔曼那样恨不得把所有的表情写在脸上,加上上面提到的节奏因素,使得格雷米欧的巴赫(还有莫扎特)给人一种高贵大方,却又和蔼可亲的感觉。奇怪的是米而斯坦的揉音也用得很少,但是他拉的小无听起来就没有谢林那么“闷”,这或许也跟他的速度较快有关。海费茨的揉音也用的不少,加上他独特的音色与技巧,可以说是处理得最好的了,单独拆开来听无人能比,但是不知道海老是在较劲还是怎么,一到技巧性比较强的地方就拉得快,在慢板反而拉得慢,加上上面提到的次序的安排,使得在整个结构上不是很理想。音准:这个本来偶是说不上什么的,因为偶是典型的“泥耳朵”,又非专业人士,哪敢轻言什么“音准”。但是上次看到郑延益先生的乐评集《春风风人》中提到,巴赫的小无最好不要用“绝对音准”,比如恰空的第一个和弦D•F•A,如果采用D与F完全协和的方式,整首曲子的小调性质就要若一些,而如果F稍低一点,整体效果就会好一些。谢林与格雷米欧的处理都是用D与F完全协和的方式,而海费茨与米尔斯坦则采用了D与低一点的F完全协和的方式,听起来感觉就大不一样,仔细听一听,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最后的废话:总的来说,我觉得巴赫的这六首小无,初听可能要属格雷米欧的更容易接受,但是也许谢林和米尔斯坦的更耐听一些,海费茨的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很难说得上是佳选,不过恰空和几个赋格单独来听,海老还是难逢敌手的,帕尔曼的不说也罢,不知道他是怎么骗到三星带花的,反正我不太喜欢。此外,据说美纽因早年的《恰空》比之海费茨也不暇多让,可惜没有听过,而克莱默能进入日本三百名篇,也说明他还是有些独到之处的。建议大家有机会不妨听一听。B:巴哈的大六无和小六无都是器乐独奏中精品的精品,我个人认为其拥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我比较钟爱大六无,小六无挺得比较少。不过偶尔听听也很有韵味,把小提琴原有的高贵气质显露无已。如果听完小六无可以去听一下帕格尼尼一些炫技很严重的作品你会发现:我靠,小提琴真TMD牛X!!C:大无六听得比较多,可能是对于独奏乐器,大提琴更富有韵味,更感性一点,也比较耐听,而小提琴如果录音丶混响等处理不当,有时会比较容易出现听觉疲劳。但小提琴的技巧性丶表现力和歌唱性是其他乐器比不了的!D:我觉得海飞茨的版本,不太适合巴赫的气质,但是他的琴音实在好听,令人倾倒!原来听过了帕尔曼的,就觉得是发音最好的一版了,后来一听海飞茨,才知道是一山还有一山高!E:在我看来,大提琴无伴奏的成就比小提无伴奏来的高,先从组曲的结构上看,小提琴无伴奏分为Sonatas和Partitas,但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每首组曲的曲数不同,Sonata 基本为四首,而Partita却不同,Partita no.1有八首之多,Partita no.2为五首,Partita no.3为六首,从这方面看,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并不是很完整,可以独立成章,再说像Ciaccona这样结构庞大的曲目,对整首组曲来说也不大均衡,所以小提琴无伴奏从整体上看有些松散,巴赫把六首组曲间隔排在一起可能也是这个想法吧,就是加强各个组曲之间的联系。小提琴无伴奏的最佳演奏推谢林和格鲁米欧的版本,这是我听了各个版本(海菲兹丶米尔斯坦丶帕尔曼丶克莱默)后看法,因为这两个版本较为接近巴赫的原意,但我个人喜欢的却是米尔斯坦的版本,米尔斯坦共有两个录音,是EMI丶DG,我在这里转一段别人的话,这也是我的想法——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1954—56)。米尔斯坦先后两次录制巴赫无伴奏组曲全集,可以说都令笔者有点失望:EMI这版音乐端庄朴素,问题出在音色上。米尔斯坦的揉弦幅度不大,音质比较刚直。在演奏协奏曲和奏鸣曲时由于有乐队和钢琴的衬托,他的这种音质显得雄性而结实,但在演奏无伴奏作品特别又是在录音室话筒拾音很近的情况下,他的这种音质就显得过于直愣甚至是刺耳了;DG那版音乐自然超脱,音质也得到很好的改善,但音乐处理有时过于自由,失去了稳定的建筑感。应该说至少在格鲁米欧的PHILIPS版和谢林的DG版面前,米尔斯坦这两版巴赫的缺点过于明显了。以上的评价很是中肯,但DG版的由与众不同的地方,米尔斯坦在演奏中的投入了强烈的情感,这是一种压抑后的爆发,尽情的倾泄,这样的演奏超出了巴赫的音乐,可以说是再创造吧,所以说米尔斯坦的版本也是巴赫无伴奏中的经典录音了。海菲兹不大适合演奏巴赫,从数度上看,他的演奏偏快,失去巴赫的原意。帕尔曼和克莱默的演奏都偏弱了些。现在说说我为什么认为大提琴无伴奏的成就高于小提琴,因为这套组曲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罗斯特罗波维奇-来自巴赫的无限喜悦),这六首是渐进的,一首比一首深入,难度也增加,到第六组曲是以是一种完美的境界。我把那篇文章转过来让大家看看。罗斯特罗波维奇:“现在我得鼓足勇气去灌录巴赫的所有组曲……”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演绎巴赫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在人的情感(确切如巴赫所属的心)与严肃而深奥的演奏外观之间的平衡。巴赫没有浅薄或不定的情感,没有骤降的愤怒,没有不好的话语和短促的允诺——他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与地球上所有的人,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的族群都相通。巴赫在他的组曲中传达的就是这些基本的情感。它们要求的不只是轻微的探讨,但你却无法自觉地让你的心脱离这个音乐。这是我的演奏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我知道我的演绎并不完美——我们离完美演出巴赫远得很,从许多朋友处我明白我必须找到介于浪漫狂想演绎的巴赫与学院派枯燥之间理想的中介。很不容易,可想而知。要找到心灵与之回应,而又不矫造于本性的事物是困难的。大提琴组曲——“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这六个组曲的声调色彩: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小调是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丶带着不透明浓度的;C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这些交互作用——贯穿全套组曲发展的方式,给了我对这音乐工作时的独特洞察力。这些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原来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组曲。有人或许会称第一组曲是青春的。它的长度最短,而且是大调,其后每一组曲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是递增的,连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组曲——我认为它是独奏大提琴的“交响曲” ——到达了终极的颠峰。依我所见,那些前奏曲便是每个组曲最本质的乐章,它们非常多样且包含了巴赫音乐最深奥的理念。第一号组曲——“明亮”如同人天生而单纯的呼吸的结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始放松(呼气)——一种产生与消退的过程。巴赫概念中的美丽与辉煌就在于实际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这个事实,在那里只有组织,结构与韵律——形式与色彩的鲜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干净的组织与音调的色彩。我不喜欢他们很悲剧地企图去强调一个不存在的旋律,这是个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写出更加无比美丽的旋律。当然一个人可以无休无止地去分析巴赫的音乐,你可以分析每个音符丶每个乐句丶和弦丶旋律与对位法——所有音乐提供出的丶还有存在于真实声音中的事物。无论如何,我只是希望专注于一些小细节,藉此解释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时指出这些音乐浑然天成的单纯。第二号组曲——“悲伤而强烈”这个组曲直接在价值上以其深奥与小调性的悲伤而强烈的感触与第一号组曲形成对比。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开场三个音符的使用,总是让我充满敬畏与赞叹。只是三个音符便构成D小调的完整色调,同时完成了一个五度音程。当我演奏第二号组曲时,我感觉像个歌唱者,旋律界域扩张或收缩直到最后整个旋律歇息在单一音符的方式,这种在不同音域的空间性方位空置旋律线的能力,便是巴赫音乐最璀璨而创造性的特征。这个组曲有一个很棒的萨拉班德舞曲,可能是所有组曲中最最哀伤的,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直线与率直,一个音乐的隐痛丶像一个入神祷告的人,你不是在为听众演奏这音乐,你是为你自己演奏,听众仅仅只是窃听者,听到的是来自孤寂丶来自一个艺术家全然沉浸于音乐时的白热化张力的一瞥。我经常对所有感觉悲伤的人演奏这首萨拉班德。第三号组曲——“辉煌”C大调,一个辉煌的调子,它作为基础的音调,所有乐章都从C大调开始与结束。一些调性瞬间的变迁像晴空中的小云朵,而有些变迁是相当遥远的。持续音是巴赫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当巴赫开始环绕持续音的音型,我甚至觉得在肉体上受着苦。比如在D小调的前奏曲,它像一根针穿刺着音乐,像一个鳞翅类学者将一活蝴蝶钉在他的板上,蝴蝶绕着针在痛苦中旋转着,无法让自己获得自由。这就是巴赫运用持续音对我的影响,我也似乎在折磨中旋转于针上,只有当回到主音我才体验到解脱。这就是一直令我赞叹的巴赫天才最精细的截面之一。它以强大的内在力量与一种到达音乐核心还有尽我所能去演奏的渴求来填满我。第四号组曲——“庄严而不透明”巴赫大提琴组曲的前三个前奏曲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单一节拍写成,但是在以降E大调,一个庄严而不透明的调性写成的第四号组曲中,却是以八分音符进行的,比其它前奏曲慢上一倍的节拍进行。然而无论和声自始至终再怎样美丽,再怎么发展怎么转调,巴赫明白它有变得多少单调起来的危险。萨拉班德舞曲是我的最爱之一,它有着自己的伴奏旋律。还有吉格舞曲,猛烈丶高难度,带着它烈火般的暴躁气质与坚定丶不屈不挠的节奏。第五号组曲——“黑暗”我已经拉了第五号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一辈子,它始终让我赞叹与感到愉悦。这个单音的谱曲仅仅只有几行,但对我而言它却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它的暗黑的旋律设计如此不寻常地与现代音乐相似。单单第一个乐句体现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议,仅仅这里就抵得过许多作曲家成册的作品。这个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在与你的呼吸同样的速度丶同样的节奏丶同样的气息与同样的脉动以一路蜿蜒前进。无论我演奏得多慢,我总是感受这个乐章永恒的流动,永恒……对我而言,不管这节奏,这流动步调绵延得多长,一年丶两年丶十年或一百年,这个速度绝对不可以缓慢下来或增快进行,它应该拥有自己内在的脉动与力量,因此不允许速度的增加与流失,如同平行线永不交叉。这个规律鼓动节奏丶生命与永恒的触动也是这样在相同的脉动中永远持续。当你结束这首萨拉班德,时间似乎以同样的步调继续着,你的呼吸在同样的节奏中继续着。这些旋绕翻转的旋律线多美呀。第六号组曲——“阳光”第六号组曲以D大调写成,是阳光与凯旋的调性。对我而言这是所有调性中最喜悦的,就像触及环宇每个角落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终乐章。巴赫的第六号组曲以胜利丶喜悦丶人类的统一丶友谊与爱的调性写成,这个最后的组曲扬威于全系列之上。它代表大规模的欢乐的统合。第六组曲对我而言就像是大提琴独奏的交响曲,在调性与色彩上,它迥异于其它组曲,但在许多其它的方面,它同时也迥异于所有他所写过的作品。演奏巴赫,就如同到教堂倾听上帝的声音我在一个有阳光的日子从事这个组曲的开端,我一直梦想着在一个有阳光的日子走进一座钟声正响着的教堂,刚好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使用了回音效果,一个令我想到钟声在两座教堂中响着的效果,一座很近,另一座离得较远。透过参与这个天才的音乐,我体验了无限的喜悦——六个组曲赋予我的喜悦。最后的和弦将我引到位于美好的法国小镇弗哲雷的这个教堂。夜晚降临,很冷。夜晚在这样一座大教堂里独处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一座建于900年前的教堂,天气很冷,但一个人被那些人类的心灵温暖着。那些人奉献了他们不可置信的努力,创造这座题献给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教堂。我想告诉你为什么是在弗哲雷这里,这座特别的教堂里,选择采取大胆的步骤并录制了这些组曲。当我第一次走迸这个教堂,我看见了这个内部建筑的节奏,去除所有奢侈品丶毫无巴罗克式的装饰与装饰性的附加物。我看见了线条的朴实与这个圆拱建筑的节奏,这非常强而有力地让我想到巴赫音乐的节奏。对我来说,似乎我找对了地方。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中最好的演奏版本是史塔克的,虽说卡萨尔斯丶罗斯特罗波维奇丶富尼耶也是很不错的版本,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卡萨尔斯的最好,但那个版本的录音实在太差了,让人不忍心听下去。呵呵胡乱说些个人的看法,大家别见笑。A:本来,讨论巴赫的大无跟小无哪一个更伟大就像讨论张飞跟岳飞谁更厉害一样,是一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但是看到colorpencil友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说明“大提琴无伴奏的成就比小提无伴奏来的高”,我不说说自己的想法也不太好意思。从时间上来看:巴赫的大无创作约在1717年,而小无是在其后的1720年,从小无的帕提塔上可以听出大无的一些影子,很明显巴赫是在总结的大无创作的经验的情况下,并加以发展,创作出了小无。虽然这并不能说明小无比大无更优秀,但是小无结构不完整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从作品结构上来看:小无的结构我在顶楼的贴子里说了一些,奏鸣曲与帕提塔并不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反观大无的结构,基本就是典型的巴洛克经典舞曲结构,不过前面加上一个前奏曲,中间插入一段小舞曲(分别是小步舞曲丶布列舞曲和加伏特舞曲),六首的结构都差不多,很明显曲式变化不大,容易给人单调的感觉。而小无也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结构松散,其实也是从经典舞曲结构中变化而来,不过变化的形式更多样罢了,比如第一首帕提塔,并不是八个乐章,而是四个乐章加上变奏而已,虽然恰空的篇幅是大了一些,但仔细看六首小无,会发现每首时间相差并不大。相比大无,小无采用帕提塔与奏鸣曲穿插的方式就要灵活生动得多。从音乐形式上:大无明显的全是主调音乐,舞曲结构,两段式,反复,难免显得沉闷,而小无是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交替发展,只要对复调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不难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从技巧表现上:巴赫在小无中大量使用了双音的技巧,也就是说,在琴上同时进行多个旋律。表现在复调音乐上,是多个声部的对位,表现在主调音乐上,是旋律与伴奏的同时进行。这在大提琴上几乎是不可能表现的技巧。从音乐影响来看:小无可以说大大的影响了其后的小提琴音乐,虽然没有人再创作过小无伴奏这种音乐形式,但是从后来小协的华彩乐段中,多少都可以看到小无的影子。而大无在卡萨尔斯大力推广之前,跟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上面说的也都是我一己之见,其实巴赫这两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我相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真正领会。在这儿并不是想争些什么,只是觉得一些优秀的作品,切不可轻易就下了结论。E: 大提琴和小提琴的技术上是不尽相同的,小提琴可以很容易的演奏音阶,然大提琴先天技术上的限制,技巧上困难的多;大提琴的把位比小提琴要宽的多,按一个全音的距离小提琴可以按两个全音;同样在小提琴中演奏出复调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大提琴中却是万分的难,手指的跨度根本难于演奏复调的音乐;还有大提琴无伴奏中有不少曲子是复调的,在旋律之中加以低音的伴奏,使得大提琴的表现力不再限于旋律(巴赫无伴奏的提琴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旋律,很多是音型的重复和分解和弦的模进)所以你从音乐的形式和技巧上看,你所指出的那些大提琴的缺点不大成立。你最后提到音乐的影响力方面的问题,别忘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被发现的时间远远慢于小提无伴奏,大提琴无伴奏曲谱是卡萨尔斯1887年发现的,当时只有13岁的卡萨尔斯和父亲在逛巴萨罗纳港湾旁的一个乐谱店时,偶然找到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的乐谱,卡萨尔斯直到25岁才登台演奏了这个组曲,在1936年,年届60岁的卡萨尔斯用了近3年左右的时间将巴赫的这6首大提琴组曲灌制成唱片,这也是卡萨尔斯在25岁首演这部作品35年之后第一次录音,所以大提琴无伴奏的发展历史相对短了很多,但大提琴无伴奏在现在的影响力不啻于小提无伴奏。现在从作品的曲式结构上看大提琴的结构要比小提琴匀称的多,以一段序曲开始,在不同的舞曲中加以发展变化,形成统一的结构,反观小提琴无伴奏曲目结构的安排就没有大提无伴奏来的自然。我问过不少的朋友,大家基本上的意见都是大提琴无伴奏的整体感要明显好于小提琴,有更多回味的余地,你说的曲式结构上较为沉闷,我想这也是构成巴赫音乐建筑感的不缺少的一部分,巴赫的音乐并非花巧变化,他的音乐的神圣感是别的音乐家无可媲美,仔细听的话会发现更多的内涵。D:小提琴论技巧性丶表现力,要远远超过大提琴这是个事实。但大提琴的音域更为宽广,更具有磁性和吸引力,小提琴则多数游离在高音区,对于独奏来说,这很容易造成听觉疲劳,比较依赖良好的录音器材。因此我更喜欢的是小协和重奏。而且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并不是单靠技巧就能实现的。这样倒不如去听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炫技得要命!感谢原评论作者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让我们这次旅行从西盖特演绎的巴赫无伴奏开始吧!(这个版本的APE来历都有一小段历史呢^_^) -->-->-->-->西盖特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专辑英文名: Bach Sonatas & Partitas For Violin Solo专辑中文名: 西盖特演释巴赫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艺术家: Joseph Szigeti资源格式: APE发行时间: 2004年地区: 美国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CD私人收藏,原发.这里为转发.20世纪的小提琴大师中,克莱斯勒被公认是“提琴之王”,海菲茨是霸主,地位超越众多小提琴家之上,另一个拥有独特地位的就是怪杰西盖蒂(SZigeti)。在1943年他刀岁寿辰时,梅纽因在BBC广播中向他祝贺,艾萨克•斯特恩从纽约,奥依斯特拉赫从莫斯科,米尔什坦在瑞士蒙特勒(Montlellx)通过电话在琴上向他奏“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科岗从莫斯科写信给他,提起在 1937年为他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的事,信内称他为尊贵的大师(Honored Master),叙述了年少时柯岗如何想沿着您的足迹(follow your footsteps)但又不得不最终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愿望(had to abandon this desire in the end),因为要达到那样的目标其实是不可能的(it was too difficult);在小提琴历史上,除伊萨依丶克莱斯勒和海菲茨外,大概不曾有过第四者受到同行如此普遍的尊敬。但是现在的乐迷可能有很多不知道这位大师,现在出的两张唱片就太及时了,是不容错过的最珍贵的小提琴文献。  首先要跟乐迷们打一个招呼,如果你没接触过西盖蒂,那么这张 CD必须多听几次,因为很可能你开始会不喜欢,不能接受他的演绎,和笔者当年一样,不理解西盖蒂有什么了不起!但我可以保证,多听几次后,就会如同嚼橄榄,回味无穷,可以说甘美无与伦比,也没有第二个类似的小提琴家。总的说来,只有奥依斯特拉赫有点像。西盖蒂比奥依斯特拉赫“乾”,但听多了却更有韵味,酷似京剧中的老生余叔岩。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西盖蒂唱片时,心里觉得奇怪:发音是乾的,揉音慢得不象话,跳弓都是毛的,拉什么听起来都吃力;这样一位提琴家有什么了不起?似乎徒有虚名!(本套CD的小品录自1926年至1929年间,是西盖蒂全盛时期,当时发音还酸郁浓厚没那么乾,揉音(Vib讪)也较快,到1933年录巴赫时发音就乾了些,揉音慢了些,到1950年就更乾更慢了)。接着在电影纪录片中看到他拉舒伯特的小《蜜蜂》,这么简单的一首小曲于,我也会拉,他出来时头发梳得光光的,演奏时却把头颈都快扭断了,拉完时满头大汗,头发乱七八糟,实在不知道他好在哪里!可是逐渐听多了就愈来愈觉得他的演绎有一股任何人所没有的醇酸韵味,愈听愈喜欢;才开始理解为什么连梅纽因和奥依斯特拉赫这样以韵味着称的大师都对他推崇备至。可能西盖蒂最大的特点是,讲硬技巧(GyITinastic),他的确是诸位大师中最差的;但在音乐演绎卜却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弗莱什曾说过:可惜西盖蒂没跟他学,如果他的弓法和揉音能改进一些,那西盖蒂就会更了不起!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并不夸张,也不是弗莱什自高自大;从记录片上看西盖蒂拉琴,由于他的手臂手指特长,方法很不自然,看起来鸡手鸭脚,完全是用传统方法硬拉的。克雷默的手也特别长大,可是运用得法;结果就技巧卓绝;但说明问题的却是发音西盖蒂比克雷默好,这就是音乐修养和天分问题。发音好坏,最后决定于演奏者的音乐听觉和概念,方法仅仅是工具。西盖蒂的成就和弱点和他的时代有关。他是胡包伊(Hllbny)的学生,受的是传统训练方法和教养(胡包伊是一位修养极高的老师),可是在他13岁的初次登台后他听到了克莱斯勒演奏同一首他在音乐会的维奥蒂第22协奏曲,使他听到了从所未闻的琴声和演绎风格。用西盖蒂自己的话说,克莱斯勒打开了他的眼(耳)界,使他进人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直到西盖蒂名扬世界后,他还在纽约到处搜罗克莱斯勒的旧唱片,视若珍宝),接着他又听到了伊萨依丶蒂博丶爱尔曼。西盖蒂说这 4个人引进了一个提琴演奏风格的新纪元。可是在当时,西盖蒂传统技术的基础已定了型,传统演绎的古典风格也有了根底,由于理智上他清楚,并接受了新演奏风格,及新作家如巴托克丶普罗科菲耶夫的新的潮流,西盖蒂就吸收兼蓄两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特殊风格,朴素的古典严肃却同时又具有内在的醇薄浪漫热情,结果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浪漫古典大师。由于上述的原因,从技术上说,他用的是布什和胡伯曼,以及梅纽因年青时强迫拉琴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强迫弓子去拉动弦,发出来的音似乎是硬把声音从琴的肚子里拉出来的;泛青少,因此不亮;但却极浓而深厚,特别是G线;似乎是瓮底里传出来的;至于揉音,当时约阿希姆是不赞成的,胡包伊很可能就没教过西盖蒂揉音,更可能是他听了克莱斯勒后自己学的(因为西盖蒂对克莱斯勒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同时这里又可以看到克莱斯勒的了不起,他年龄要比西盖蒂大17岁,所用的演奏方法却是新的丶自创的,因为他弓子的发音和揉音都是从所未有,不可能是马萨尔教他的,而且在12岁后,他就没跟过老师),因此他的揉音就运用不得法,速度就慢(很可能是按弦太过用力所导致)。这些,就形成了他在演绎上的技术局限性,但西盖蒂却能在这个局限内,从音乐出发,以他独特的发音丶音准的巧妙运用和杰出的节奏处理,通过深人地分析丶体会各种不同音乐的风格,在他的琴上使它们体现了出来;这里要特别指出他的几乎是无痕迹的换弓,这使他拉慢的旋律线如天马行空,长短丶逗点丶句段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这点,除外,很少人能做到他的水平(不过由于他跳弓是往下敲出来的,开弓有时也有这种倾向,快分弓有时就不能完全做到毫无痕迹,不及以上几位)。例如巴赫g小调无伴奏的第一乐章的演绎,他的旋律线处理犹如在叙述,句逗极其细腻,和声和低声部似画龙点睛,清清楚楚地点了出来;节奏上的Rubato和力度变化极其微妙地使句逗丶段落更为分明;音准使和声调性鲜明;它是众多版本中最精彩的,是既古典严肃,又抒情富有生命力的维拉契尼和巴赫。还有,可能有很多乐迷不知道,小提琴在拉双音时,弓子在两根弦上的用力不应该是平均的,而应该也可以根据旋律线或低声部分别加以强调;只不过能做到的人不多,听的人只知道效果好坏,却不知道其所以然。西盖蒂在这方面的功力是罕见的惊人。他不但在拉双音时能随意强调其中的一个音,甚至在和弦中都能强调所需要的某一个音,这是弓子上的真功夫。我曾经说帕尔曼的几首赋格很不错,但西盖蒂比他更高一筹。赋格听起来很容易枯躁,因为复调和弦发音难丶容易毛丶带燥音,声部线条不易清楚,但在西盖蒂手里,赋格很容易听,旋律声部向逗丶段落都清清楚楚,而且发音依然浓酸;这就使他在1931年和1933年所灌的g小调和a小调两首成为巴赫无伴奏公认的典范。听他a小调的行板,就完全像两把提琴在拉,一把在拉旋律,另一把在伴奏,妙的是两个声部还各有节奏上的RubatO和音准的变化,使之互相衬托;再去听听帕尔曼,优劣立现。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批评海菲茨拉巴赫用跳弓,其实西盖蒂早就用了,“a小调的快板”就是一个例子。用跳弓是为了有对比,有活跃的生命力,用得恰当无可厚非;只不过西盖蒂的跳弓是传统式用弓敲击出来的,这种跳弓优点在可用弓的任何部位演奏,缺点是杂音较多,力度变化较小(胡伯曼用这种跳弓演奏柴科夫斯基是了不起的技术),西盖蒂在这里用跳弓说明他不是学究派,但的确丰富了这章快板。西盖蒂不仅在巴赫上是公认的经典,他的近代作品的演绎也同样地有权威性。最突出的是他的巴托克和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是他的好朋友,这两张m没有这两位作家的曲子,相信第二集一定会有,巴托克不但在写作时征求他的意见,而且还为他弹钢琴伴奏灌唱片(他们的《克莱策奏鸣曲》版本是一个里程碑,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巴托克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独奏家和古典乐演绎者)。巴托克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作品能得到普遍地承认,西盖蒂是元老功臣。除这两位外,西盖蒂还首演了许多近代作家的作品。这里有布洛赫。米约的4首小品都极其精彩,尤其是布洛赫和《Nigu叩,它与年青梅纽因的版本是我所听到过最动人的演绎。使我最惊讶的却是西盖蒂的克莱斯勒作品;而且居然有5首之多。他和克莱斯勒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演奏家,但除克莱斯勒本人外,西盖蒂的演绎是最精彩动人的,包括两首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丶《西西里舞曲和里戈东舞曲》丶《爱的忧伤》和《中国花鼓》。我反复地听(从前没听过),才发现是由于西盖蒂抓住了克莱斯勒节奏上和音准的处理变化的结果。由此可见,技术不过是工具(因为西盖蒂的发音丶揉音丶运弓和克莱斯勒完全不同),音乐的修养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且西盖蒂并不是摹仿,而是有他自己的创造性。西盖特“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的原版黑胶唱片编号是 BG 627-629,首版CD唱片出版于2004年,编号是 OVC 8021/8022。我这个版本同样也出版于2004年,但唱片编号不同,可能已是二版。CD唱片Digitally Remastered by David Baker,Reissue Art Direction by Christine Chagnon。本唱片Booklet的介绍中有一段西盖特的解说,原文如下:Of the Chaconne Szigeti writes:The problem fir the players and listener alike is to be conscious of the essential unity of the work in its bewildering diversity, to realize its triptych-like character (with first fifteen variations in minor, the next nine in major, and the remainder in minor once again); also to be comcious (and make the listener comcious) of the way variatiom generates variatiom, thus crating clusters of variatiom. A warning note should be sounded concerning the Chaconne rhythm as such, with beginning and point of gravity (as it were) on the second beat. It is obvious that if the performance does not make it clear throughout the whole work that the reigus and not the whole chaconne structure will be phced in the perspective. It is also evident that the cesuras separating the central panel (the one in major) ftom the two "side panels" (as it were), must be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all the more so because the return to the minor mode brings with it a change of mood that tends towards the mehncholy and contemphtive, in contrast to the more affirmative, sometimes lyrical sometimes heroic, first part. Bach s role as an innovator, violinistically speaking,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ressed. The device of an "apparent" organ point which he uses in the D major sectirm, where he hammers the reiterated A" (surcessive/y in three octaves) into our comciousness, is one of many extraordinary strokes ofimtrumental ingenuity.-->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Szigeti.-.[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1].专辑.(ape).rar-->273.95MB-->-->Szigeti.-.[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2].专辑.(ape).rar-->282.49MB-->--> 556.44M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感谢原发布者jimdrp,我对他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这个版本当时我用emule搜索到一个有损格式后,他问我是否需要无损的.我说"求之不得",他便马上分享了!
专辑曲目:
CD1: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1001
01. Adagio
02. Fuga. Allegro
03. Siciliana
04. Presto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1002
05. Allemanda
06. Double
07. Corrente
08. Double. Presto
09. Sarabande
10. Double
11. Tempo di Borea
12. Double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1003
13. Grave
14. Fuga
15. Andante
16. Allegro
CD2: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1004
01. Allemanda
02. Corrente
03. Sarabanda
04. Giga
05. Ciaccona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1005
06. Adagio
07. Fuga
08. Largo
09. Allegro Assai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1006
10. Preludio
11. Loure
12. Gavotte En Rondeau
13. Menuet I
14. Menuet II
15. Bourree
16. Gigue
=========================================================================
-->-->-->--> 克雷默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专辑英文名: Bach The Sonatas & Partitas for Violin Solo
专辑中文名: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艺术家: Gidon Kremer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美国
唱片内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小提琴独奏:克雷默
使用的小提琴:Gidon Kremer plays an instrument by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 the “Ex-David” from 1730
录音地点和时间:Partitas, Lockenhaus, Pfarrkirche St. Nikolaus, September 25-29, 2001
Sonatas, Riga, Recording Studio, March 10-15, 2002
唱片公司:ECM New Series 1926/27 (美国)
发行时间:2005
制作人:Helmut Muhle
录音师:Niels Foelster
唱片编号:B0005065-02 BK01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CD私人收藏,原发.这里为转发.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专机介绍:
我最初接触到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是在一九七五年,我的小提琴老师拿来DG新出的小录音带借给我翻录,狭长包装的一盒磁带,是米尔斯坦在一九七三年的录音,我极为喜欢。出国后待手上多了几个仔的时候,就买了CD,是1975年DG原版,编号423294-2。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对其他版本一直都没有兴趣。
前几天因替某乐友补其之不足,抓轨发了个西盖蒂的APE版,并看了下VC上的相关帖子,总共没几个版本。今余兴未了,再发个克雷默的新版巴赫。
克雷默是着名苏联小提琴家,1947年2月27日生,四岁开始跟随小提琴家的父亲学琴,七岁进入拉脱维亚音乐学院附属的十年制音乐学校学习。1971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并继续在他的指导下做研究生,于1973年完成研究生学业。克雷默还在学业期间便参加多次国际比赛并蒌次获奖,1966年十九岁时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比赛第三名,1969年获蒙特利尔国际比赛第二名,同年在帕格尼尼国际比赛中获第一名,1970年(二十三岁)在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中再次夺魁。(待我发完勃拉姆斯交响曲专辑后,历届老柴国际钢琴与小提琴比赛专辑是我下面的几个计划之一)。克雷默在1965年后开始举行演奏会,克雷默的演出活动因与卡拉扬合作布拉姆斯协奏曲而达到高潮。克雷默于1980年移居西方。克雷默有极高深的技巧,在表现深度和艰难的乐段都极为轻松。克雷默的演奏与众不同,人称怪杰,我每次在现场听他拉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都会觉得自己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曲子一样。听米尔斯坦的巴赫,我的心会平静下来,忘记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听克雷默演奏巴赫,却会令我十分激动起来。
这个版本的巴赫,克雷默重录于二〇〇一年九月至二〇〇二年三月。原版CD有两本Booklet,夹在CD盒内的是Track的明细单,所附的另一本较厚,除了说明介绍外,还有巴赫的几首手稿,很典型的巴赫手写风格,更可贵的是还有四首克雷默批注的手稿,画得满满的,很有启发。
Jimdrp原创评论及其资源.
-->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Kremer.-.[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1].专辑.(ape).rar-->319.55MB-->-->Kremer.-.[Bach.6.Violin.Sonatas.&.Partitas.CD2].专辑.(ape).rar-->312.85MB-->--> 632.4M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专辑曲目:
CD1: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1001
01. Adagio
02. Fuga. Allegro
03. Siciliana
04. Presto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1002
05. Allemanda
06. Double
07. Corrente
08. Double. Presto
09. Sarabande
10. Double
11. Tempo di Borea
12. Double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1003
13. Grave
14. Fuga
15. Andante
16. Allegro
CD2: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1004
01. Allemanda
02. Corrente
03. Sarabanda
04. Giga
05. Ciaccona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1005
06. Adagio
07. Fuga
08. Largo
09. Allegro Assai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1006
10. Preludio
11. Loure
12. Gavotte En Rondeau
13. Menuet I
14. Menuet II
15. Bourree
16. Gigue
专辑英文名: Bach The Sonatas &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专辑中文名: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艺术家: Gidon Kremer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1981年
地区: 美国
唱片内容:巴赫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
小提琴独奏:克雷默
录音地点和时间:Haarlem, The Netherlands 3/1980
唱片公司:PHILIPS (West Germany)
发行时间:1981
唱片编号:416 651-2
资源出处:Jimdrp原版CD原发.这里为转发.
专辑介绍: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克雷默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有两个录音,这是第一个版本,录制于一九八〇年三月。
克雷默是着名苏联小提琴家,1947年2月27日生,四岁开始跟随小提琴家的父亲学琴,七岁进入拉脱维亚音乐学院附属的十年制音乐学校学习。1971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并继续在他的指导下做研究生,于1973年完成研究生学业。克雷默还在学业期间便参加多次国际比赛并蒌次获奖,1966年十九岁时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比赛第三名,1969年获蒙特利尔国际比赛第二名,同年在帕格尼尼国际比赛中获第一名,1970年(二十三岁)在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中再次夺魁。(待我发完勃拉姆斯交响曲专辑后,历届老柴国际钢琴与小提琴比赛专辑是我下面的几个计划之一)。克雷默在1965年后开始举行演奏会,克雷默的演出活动因与卡拉扬合作布拉姆斯协奏曲而达到高潮。克雷默于1980年移居西方。克雷默有极高深的技巧,在表现深度和艰难的乐段都极为轻松。克雷默的演奏与众不同,人称怪杰,我每次在现场听他拉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都会觉得自己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曲子一样。听米尔斯坦的巴赫,我的心会平静下来,忘记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听克雷默演奏巴赫,却会令我十分激动起来。但是,我小无的爱好还是越来越从米尔斯坦转移到了克雷默。
感谢原发布者及评论者Jimdrp!
-->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Gidon.Kremer.-.[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PHILIPS.1980.CD1)].专辑.(ape).rar-->286.42MB-->-->Gidon.Kremer.-.[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PHILIPS.1980.CD2)].专辑.(ape).rar-->347.19MB-->--> 633.61M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专辑曲目:
CD1: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1001
01. Adagio
02. Fuga. Allegro
03. Siciliana
04. Presto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1003
13. Grave
14. Fuga
15. Andante
16. Allegro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1005
06. Adagio
07. Fuga
08. Largo
09. Allegro Assai
CD2: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1002
05. Allemanda
06. Double
07. Corrente
08. Double. Presto
09. Sarabande
10. Double
11. Tempo di Borea
12. Double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1004
01. Allemanda
02. Corrente
03. Sarabanda
04. Giga
05. Ciaccona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1006
10. Preludio
11. Loure
12. Gavotte En Rondeau
13. Menuet I
14. Menuet II
15. Bourree
16. Gigue
=============================================================================================
[b]-->-->-->--> 谢霖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b]
专辑英文名: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专辑中文名: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艺术家: 巴赫 Bach
版本: Szeryng,CBS[Flac]
发行时间: 1965年
地区: 波兰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作曲:J.S.Bach
演奏:Henryk Szeryng(violin)
录音日期:1955
发行公司:CBS
资源出处:Demonoid_bgaluppi
专辑介绍:
J.S.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丶三丶五为奏鸣曲,二丶四丶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
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是匈牙利着名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1873—1944)的嫡传弟子,也是其学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幼年时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1933年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之后则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加入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减少了音乐会的演出,直到1954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为谢霖的技艺所震惊,力劝他重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奉献琴艺。由此,他才再次到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演奏会活动。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他的琴声紧密而有活跃,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既富有诗意,有强调对作品深度的表达,艺术底蕴极其深厚,这一点从他拉的巴赫丶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都能窥见。他对莫扎特作品的表达也狻为出色。谢霖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有研究,他的演奏呈现出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优雅而又严谨,为他人所不及,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林逸聪)
谢霖在Odeon/CBS(1955,mono)以及DG(1967,stereo)曾2次录制小无,这里的版本为CBS于1965年发行的CD
转自 -->-->D网-->--> -->-->( http://www.demonoid.com/)-->-->,分轨flac,无图,感谢原发布者-->-->bgaluppi-->-->.VC上Marcelproust首次转发.
-->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Szeryng.CBS)].专辑.(Flac).rar-->632.04MB-->--> 632.04M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专辑曲目:
Disc 1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01. Adagio
02. Fuga: Allegro
03. Siciliana
04. Presto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05. Allemanda
06. Double
07. Corrente
08. Double: Presto
09. Sarabande
10. Double
11. Tempo di Borea
12. Double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13. Grave
14. Fuga
15. Andante
16. Allegro
Disc 2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01. Allemanda
02. Corrente
03. Sarabanda
04. Giga
05. Ciaccona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06. Adagio
07. Fuga: Allabreve
08. Largo
09. Allegro assai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10. Preludio
11. Loure
12. Gavotte en Rondeau
13. Menuet I - Menuet II
14. Bouree
15. Gigue
专辑英文名: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专辑中文名: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艺术家: 巴赫 BACH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Szeryng,DG
发行时间: 1997年
地区: 波兰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作曲:J.S.Bach
演奏:Henryk Szeryng(violin)
录音日期:1967
发行公司:DG
资源出处:Emule搜索
专辑介绍:
J.S.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丶三丶五为奏鸣曲,二丶四丶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

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是匈牙利着名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1873—1944)的嫡传弟子,也是其学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幼年时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1933年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之后则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加入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减少了音乐会的演出,直到1954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为谢霖的技艺所震惊,力劝他重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奉献琴艺。由此,他才再次到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演奏会活动。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他的琴声紧密而有活跃,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既富有诗意,有强调对作品深度的表达,艺术底蕴极其深厚,这一点从他拉的巴赫丶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都能窥见。他对莫扎特作品的表达也狻为出色。谢霖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有研究,他的演奏呈现出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优雅而又严谨,为他人所不及,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林逸聪)
这是DG用LP重制为CD后的版本
EMULE搜索,ape+cue+log,感谢原发布者.VC上Marcelproust首次转发.
-->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Bach.-.[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Szeryng.DG)].专辑.(APE).rar-->670.62MB-->--> 670.62M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专辑曲目:
Disc: 1
1.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 Adagio
2.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 Fuga: Allegro
3.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 Siciliana
4.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 Presto
5.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Allemanda
6.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Double
7.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Corrente
8.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Double: Presto
9.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Sarabande
10.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Double
11.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Tempo di Borea
12.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 Double
13.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 Grave
14.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 Fuga
15.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 Andante
16.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 Allegro
Disc: 2
1.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 Allemanda
2.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 Corrente
3.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 Sarabanda
4.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 Giga
5.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 Ciaccona
6.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 Adagio
7.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 Fuga: Allabreve
8.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 Largo
9.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 1005 - Allegro assai
10.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Preludio
11.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Loure
12.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Gavotte en Rondeau
13.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Menuet I - Menuet II
14.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Bourée
15.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Gigue
==========================================================================================
-->-->-->--> 米尔斯坦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专辑英文名: Nathan Milstein Bach Sonatas &partitas
专辑中文名: 米尔斯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
艺术家: Nathan Milstein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DG出版
发行时间: 1975年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专辑名称: 米尔斯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
专辑歌手: Nathan Milstein 纳萨•米尔斯坦
发行日期: 1975
唱片公司: DG
专辑介绍: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
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巴哈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Nathan Milstein是享誉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祖籍俄国,后定居美国。他虽然不抵海菲兹的盛名,但其扎实的演技和将音乐家的个人魅力融入的表演,使他当之无愧地名位最伟大的提琴家之列。在这里,他以乐弦上舞动的手指和如水般流畅的弓弦带我们飞跃三百年,共入音乐巨子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 .
米尔斯坦的这个录音,真正算是第一次让我们了解到了巴赫这部作品有着何等的恢宏气度.巴赫的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在业已成名的小提琴家们心目当中自然是一座神圣的山峰,将永远吸引人们前去攀登.不过事实是,并非任何一位已经名满天下的小提琴家都能如愿以常的.这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论技巧,当代的帕尔曼是演奏巴赫"无伴奏"的最佳人选之一,听他的录音,似乎一切都来得非常轻松,以至于他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六首曲子,但巴赫的厚度和广度呢?虽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已经是帕尔曼最认真的一个录音了.听谢霖的唱片,感觉上他是不惜泼洒自己的情感线条来构筑一个巴赫的世界.谢霖的"无伴奏"是伴随着他强烈的感情的,其中如A小调中的行板丶C小调中的广板,就有如面对圣母的祈祷般动人,总体上的感觉是极其清高,是神清气爽。格吕米欧就稍稍圆润,将棱角掰韧,因而显出一幅雍容之象来,这是他的涵养之功。
emule搜索,感谢原发布者!
-->电骡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 安装电骡后, 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米尔斯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Nathan.Milstein.Bach.Sonatas.&partitas].专辑.(ape).rar-->689.43MB-->--> 689.43MB电骡主页 | 下载电骡 | 使用指南 | 如何发布
-->
专辑曲目:
CD1:
1.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1001
01.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1. Adagio
02.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2. Fuga. Allegro
03.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3. Siciliana
04.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4. Presto
2. Partita No. 1 in b minor BWV1002
05.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1 .Allemanda
06.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2.Double
07.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3. Corrente
08.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4. Double. Presto
09.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5. Sarabande
10.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6. Double
11.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7. Tempo di Borea
12.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1 in B minor, BWV 1002 8. Double
3. Sonata No. 2 in a minor BWV1003
13.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1. Grave
14.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2. Fuga
15.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3. Andante
16.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A minor, BWV 1003 4. Allegro
CD2:
1.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1004
01.Partita No.2 D-minor BWV 1004:Allemanda
02. Partita No.2 D-minor BWV 1004:Corrente
03. Partita No.2 D-minor BWV 1004:Sarabanda
04. Partita No.2 D-minor BWV 1004:Giga
05. Partita No.2 D-minor BWV 1004:Ciaccona
2. Sonata No. 3 in C major BWV1005
06. Sonata No.3 C Major BWV 1005 Adagio
07. Sonata No.3 C Major BWV 1005:Fuga
08. Sonata No.3 C Major BWV 1005: Largo
09. Sonata No.3 C Major BWV 1005: Allegro Assai
3.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1006
10.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 Preludio
11.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 Loure
12.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 Gavotte En Rondeau
13.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 Menuet 1
14.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 Menuet 2
15.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Bourree
16. Partita No.3 E Major BWV 1006: Gigue
=============================================================================================
-->-->-->--> Rudolf Gahler(用巴赫弓)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专辑英文名: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专辑中文名: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别名: BWV 1001-1006
艺术家: 巴赫 Bach
版本: Rudolf Gahler,Arte Nova[Flac]
发行时间: 2004年
地区: 德国
作曲:J.S.Bach
演奏:Rudolf Gahler(violin)
录音日期:1999
发行公司:Arte Nova
资源出处:brookbach
专辑介绍: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专题(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In Memoriam Bach Solo For The Violin ))[更新巴赫弓版][ACL][其他]
J.S.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丶三丶五为奏鸣曲,二丶四丶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林逸聪)
巴赫弓与音乐的真实
  加勒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与组曲的录音,至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使用了一种战后发明的新乐器:巴赫弓。
  需要指出的是,埃米尔五十年代的首个巴赫弓录音中使用的琴弓与98年加勒录制这套无伴奏时所用的琴弓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加勒很简单的称其为弯弓)。这是因为这套新发明的乐器,仍在不断改进中(在巴赫弓的网站上,我们看到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版本)。通过对比两个录音,也可以推断出,新的巴赫弓应该在力度和控制性上更胜一筹。
   然而这并不是最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需要问,巴赫弓在技术上做出的巨大突破,使小提琴同时奏出三到四和弦成为可能,但为什么巴赫弓的录音仍寥寥无几呢?
  我想,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巴赫这套作品的演奏方式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为巴哈而生》一文中,已经提及这一问题。虽然巴赫这套无伴奏受到管风琴演奏的很大影响,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巴赫当时的小提琴是可以同时奏出两根以上弦的音的。加勒也在为唱片撰写的说明书中表示,虽然巴赫弓的制造根据是有记载17丶18世纪的一些音乐家能同时拉出几根弦的音,但是在对巴赫作品演奏的记载中并没有发现类似记录。所以目前主流的推断还是认为,巴赫这部作品的三丶四和弦是被处理成琶音的形式。
   此外,虽然巴赫弓使演奏这套无伴奏中的恰空和赋格等作品变得相对容易,效果也大不相同,但巴赫弓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同时演奏数根弦使指法变得更加复杂,从某方面说难度也增加了,所以加勒这套录音的速度明显在各版本巴赫小无录音中偏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如果说加勒的巴赫弓版本走的太过而被认为异端的话,我们还需要讨论真正的“authentic”“本真”在哪里,究竟是什么。这恐怕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如果以现在比较流行的本真演绎方式来看,还原当年的音响效果就是所谓的本真了。因此我们就有了几个用巴罗克小提琴(和现代小提琴有不少不同,具体在此不详述,网上有较详细文章介绍)演奏的巴赫小无,更毋提羽管键琴的巴赫丶大键琴的莫扎特了。但是这些录音也被没有取代我们主流的现代乐器/乐队的演奏方式。
  
  为什么会这样?还原历史的真实难道不及现代人的夸张重要么?有一种解释认为,不需要使用本真的乐器是因为,如果巴赫和贝多芬有机会用到现代乐器,他们肯定会抛弃当时的乐器,因为现代乐器在表现力上更胜一筹。(小提琴正好相反,巴罗克时代的小提琴工艺和技巧都要胜过现代,可惜均已失传)。我们且不论这种乐器演化历史观的正确与否,讨论作曲家的原意本就是一个很伪的命题。20世纪之前的作曲家没有能留下演奏自己作品的录音,但上世纪的作曲大师基本都有自演录音流传于世。那为何新录音还层出不穷呢?照理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原意的版本存世,那么其它的与之不符的演奏就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了。
  
  就我看来,作曲家写出乐谱,其实和作家写出作品一样,他们对作品只有一定的控制能力。Eco曾对模范读者有一个繁琐的说明解释。但是不看他的解释,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也不会去考虑,我的理解是不是作者的原意呢。我们也不会去想,16丶17世纪的书一定要用当时的纸张和印刷来还原才能读。而音乐应该与之相通。作为流传后世的伟大艺术,就应该包含了超越时代限制,可以被无障碍理解的抽象的“崇高美”,那么原意是什么,作曲家当时所听到的演奏效果是什么就并不重要了。所以我很奇怪,在康德早就把崇高美的问题解决之后,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抱着本真不放呢?如果要还原真正本真的贝多芬,那我们是不是先要成为聋子呢?
  
  当然,本真的流行也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二战后,艺术的风格开始趋于简约化,浪漫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小。那么浪漫主义追求戏剧性的演奏风格也开始退潮。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末巴罗克本真演奏的复兴,主要还是听众对大乐队的浪漫演奏方式开始厌烦,转尔被本真风格中清新丶明快的特点吸引,倒不是说,人们开始一下子认识到“原意”“原汁原味”的重要性了。
  
   如果我们抛开“还原历史”这个沉重的幌子,那么加勒的小无也就可以以另一种心情去欣赏。巴赫弓只是实现了一种可能,创造了一种效果,如果你喜欢,觉得符合你心中对作品效果的理解,that s it。 (文章来自 -->-->[u]Douban-->-->[/u] -->-->(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43139/?from=mb-14060046)-->-->,感谢原作者月光奏鸣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之弯弓异端-->-->
 Rachael Podger在Channel唱片公司陆续把全套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录完后,在再版的全套BWV1001-1006唱片中,她在说明书中写道:“如果我早上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是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那么我这一天的心情就会格外的好。” 有一天我偶然翻看唱片说明书时看到这句话,一个如同黎明草叶上的露珠和山间溪流里的鹅卵石一般平实简单的句子,却着实让我打心底里感动顿生,呆立良久。
  
  很多名高望重的音乐家都曾说过,自己的每一天常常是从聆听或演奏巴赫开始的。正如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之于热爱大提琴者,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BWV846-893)之于热爱键盘乐器者,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1006)自然是小提琴爱好者眼中无可替代匹敌的珍品。无论是音乐创作者丶乐器演奏者还是音乐欣赏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不同的方式爱着巴赫:作曲家和演奏家研读乐谱与历史,通过他们的琴和弓,在翻新或是创新的同时,诠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聆听者则寄情录音,在各种唱片转动的沙沙声中,沿着前人漫长的探索历程,遥想时空那端作品的原貌。
  这套无伴奏小提琴作品被后人称为“奏鸣曲和组曲”,主要因为它是由交替出现的三部奏鸣曲和三部组曲组成。此处的“奏鸣曲 (Sonata)”原有宗教音乐的渊源,承袭意大利“教堂奏鸣曲”慢-快-慢-快的四乐章格式:以华美肃穆的慢速乐章(如柔板或庄板)起始且吟且啸,引出速度稍快且骨相清奇的第二乐章(赋格),一把琴弓腾挪变幻,奏出多个交织的声部;随后是流畅宁静丶沉思默想般的第三乐章,与那些旋律峥嵘丶意趣险峻的末乐章快板,形成强烈的对比。而“组曲 (Partitas)” 则具有世俗音乐的风味 --据说巴赫原来使用的是“Partia“,一个在德国音乐传统中表示“随意乐曲集合”的词语,并非后来大家公认使用的较为正统和现代的提法 “Partita” --作品的主体沿用法国传统舞曲的形式(如阿勒曼德丶库朗特丶萨拉班德以及基格等),只在其中个别的组曲中略加细微的形式变化,比如在E大调第三组曲 (BWV1006) 开头加上的前奏曲,或是用作d小调第二组曲 (BWV1004) 尾声的着名的恰空。
  
  众所周知,小提琴是适合演奏单声部旋律的乐器。琴弓之所以能够使小提琴发出美妙音乐,主要是由于弓尖和弓根之间拉紧的马鬃(弓毛)拉动琴弦使之振动,而后发出乐音。现代琴弓的弓杆呈微微内凹状,而绷紧的弓毛则构成一个平面;拉动一个琴弦或两根琴弦的时候这个平面与琴弦充分摩擦,振动传到琴身,就可以发出饱满明亮的声音。但如果想要做到一弓毫无瑕疵地同时拉响三根或是四根琴弦 ―― 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根据琴马的弧度构成三个不同的平面 ―― ,则未免捉襟见肘。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探究琴弓的演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琴弓在其诞生之初,其长度丶弯度丶重量丶木料的材质都并非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实际上琴弓的起源时间远远早于小提琴本身 -- 它们的诞生时间大约差了六个世纪左右 --可以想象,最早的小提琴演奏者使用的其实是别种古代拉弦乐器的琴弓,并非是单单适合于小提琴这种乐器的弓子(图一:荷兰画家 Lucas van Leyden作于1524年的作品“I Musicanti”)。现存于世的十七世纪之前的小提琴琴弓实物已经很少,不过,若是通过一些流传至今的古代绘画来推测当时琴弓的样子,我们大约可以发现十七世纪的琴弓是极其多种多样的, -- 为了迎合不同的音乐口味和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地域差别造成的影响尤其明显 --例如,在法国,轻快而精致的舞曲盛行,因而较短丶较轻的弓子十分流行;在意大利,协奏曲与奏鸣曲的蓬勃发展导致人们偏爱较长丶较直的弓子;在德国,为了便于在小提琴上演奏复调音乐,常见一些弓杆结实且略微外凸丶长度适中的弓子。(有人推断,当年巴赫本人在魏玛担任小提琴师以及在科腾担任乐队首席时,使用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琴弓--弓杆外凸,弓毛比现代琴弓所用的更为松弛 --同时琴马较现代提琴更为低矮平坦的小提琴。)此后的大约一百年中,弓子的形状丶重量等渐渐随着人们对于音色张力丶响度和音色的更高要求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弓尖形状的变化,弓尾螺母的使用,弓杆增长并变成内凹),最后才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图二:仿F. X. Tourte的现代琴弓)。
  
  巴赫的这套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中的大多数慢速乐章,不仅使用许多双音,更运用了大量的三和弦与四和弦,以达到音乐的复调效果,而其中又以第二帕蒂塔中的恰空和各首奏鸣曲中的三个赋格乐章最为宏大复杂。然而,即便左手拥有良好的天赋,通过训练并使用好的指法,可以做到同时按住三根或四根弦,若用现代的琴弓却依然不可能同时拉出三个或四个音,也就是说,严格说来,是不可能按照谱子上巴赫所写出的音符排列,拉完这些乐章的。
  
  正如小提琴家 Rudolf Gaehler所写的:“小提琴家们对于用一把琴演奏出复调音乐的梦想,自这件乐器诞生之日便已存在。(The violinist’s dream of playing his violin polyphonically is as old as the instrument itself.)”这一点,对于所有演奏过或打算演奏这个作品的小提琴手,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难解的问题:该如何去演奏这些“不可能”的和弦,拉出巴赫当年希望达到的效果?
  
  那么,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包括门德尔松和舒曼)做了一件今天我们看来属于“误读巴赫”的做法--凭借他们对于巴赫的这套作品的理解,对其进行改编,为小提琴声部撰写钢琴伴奏,填充“缺失”的部分,以求达到完美的对位与和声 -- 然而这就违背了巴赫本人在乐谱首页写上“Sei Solo for Violino senza Basso accompagnata (不使用低音伴奏的六首小提琴独奏曲)”的本意(图三:巴赫手稿)。
  
  除此之外,现今的大部分演奏家采用的都是同一种丶也是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做法 -- 即改变对巴赫原谱的诠释 --把谱子中的三和弦或四和弦分解为琶音,或者拆分为两个连续的和弦来演奏:前一种做法在用巴洛克小提琴进行的演奏中比较多见,而后一种常出现于使用现代小提琴的传统演奏中。这种“分解”拉法的坏处是无法准确地重现巴赫创作时要求的对位旋律与和声效果,并且,由于琶音或两个和弦奏响的时间有先后,导致乐曲节奏上有所偏差,且无法持续地奏满乐谱上要求的时值。诚然,巴赫曾在恰空的谱子当中,为了提高写谱的效率而以四和弦的形式写下一些琶音段落(他在此处的乐谱上标注了“以琶音方式演奏”的字样),但我们终究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巴赫这套乐谱中所有的四和弦都“应该”使用琶音方式,把和声拆开演奏。
  时间推移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人们对于巴赫音乐的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一种“另类”的折衷做法 --设计新式的琴弓,把弓杆做成外凸状,并在弓尾加上调节弓毛松紧的剪刀形装置,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用右手拇指进行调整,令弓毛在需要的时候变得足够松弛以演奏三和弦与四和弦,并在不需要松弛比如演奏快速乐段的时候回复紧绷的状态--并将之付诸实践。(图四)这种设计原本是建立在对巴赫时期琴弓形状的考证上的,然而,这新型的琴弓与巴赫时代的弓子并不一样:除了在握弓处增加上述提到的调节装置,弓杆外凸的弧度也远远大于巴赫时代琴弓的弧度,最长的弧高达10-12.7厘米。记得在我曾读到一篇文章里,作者在提到这种弓的时候使用了 “巨型 (giant)”一词。当时哑然失笑之余,也不免对于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容词感到疑惑 -- 直到看到这个数据并看到实物图片之后才打消了疑虑。
  上文中所提及的倡导这种弯弓这个折衷做法““有人”并非是什么无名之辈,而是二十世纪初的一些相当着名的音乐史学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其中包括德国音乐学家阿诺尔德•谢林(Arnold Schering (1877-1941)),小提琴家埃米尔(Emil Telmányi)丶洛尔夫(Rolph Schroeder)丶欧托(Otto Buechner) 以及托西(Tossy Spivakovsky),还有,深受敬仰和尊重的音乐家和巴赫专家史怀泽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他不仅对是技艺超群的管风琴家,也是一位胸怀大爱丶以在非洲行医救人度过自己大半生的医生和人道主义者。(图五:埃米尔(左)与史怀泽(右),1954年 11月1日)史怀泽强烈反对以琶音的方式演奏和弦,认为以此产生的音乐效果与巴赫心中的复调效果大相径庭。早在1900年他便开始了对于“弯弓”的研究,并且得出结论,如果仅是使用古代的“弯弓”,尚不能完美地演奏巴赫的复调音乐;自此,他开始致力于研制一种新型的琴弓。经过无数的失败和调整,当这种合乎要求的弯弓终于诞生时,时间已经是三十三年之后 -- 小提琴家洛尔夫使用这把新型的琴弓进行了公开演奏 ―― 这种新型的琴弓被史怀泽起名为“巴赫弓”。以音乐家的名字为琴弓起名,这种做法其实由来已久 --在现代琴弓得以“标准化”之前,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琴弓就有过这样的名号:“科雷利弓(Corelli bow)”丶“塔蒂尼弓(Tartini bow)”丶“维奥蒂弓(Viotti bow)”丶“克拉莫弓(Cramer bow)”等。(图六:以作曲家名字命名的琴弓)据此以类推,以巴赫的名字为这种“现代弯弓”命名,倒也无可厚非。(注: 克拉莫,Johann Baptist Cramer (1771-1858),生于德国曼海姆,钢琴家丶作曲家。)
  即便是在史怀泽在世之时,使用弯弓这种做法,以及“巴赫弓”这个名字本身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是不满和鄙夷。时至今日,在是否具有“本真意义”这一点上,“巴赫弓“已不再是争论的焦点,--它已被公认为仅仅是一种为优化演奏效果而诞生的工具--但它从来都没有能够进入音乐界的主流,比如在新格罗夫词典中对它的介绍只占极小的篇幅,认为它在演奏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方面的地位仅限于“一种二十世纪的创新,而不符合巴赫所认为应该如此演绎的本意”。
  
  用弯弓来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的这种做法,我对它的兴趣始于一张Testament公司出版的埃米尔(Emil Telmányi)演奏这部作品的唱片(原为黑胶唱片),在其中埃米尔于1953-1954年使用“巴赫弓”(”巴赫弓”也叫做Vega弓以纪念其制作者 Kund Vestergaard)进行演奏和录音。(图七丶图八:埃米尔使用“巴赫弓”演奏全套巴赫无伴奏的唱片)我第一次听到其演奏效果的震惊依然历历在目 --当g小调第一奏鸣曲(BWV1001)中的柔板携着管风琴般的气韵从唱机中喷薄轰鸣而出时,我简直不能够相信,这竟然是用一把小提琴演奏出的音色!虽然,这个演绎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相对松弛的弓毛使得这个演绎轻柔浪漫有余,而敏锐坚定不足;而右手所使用的适合“巴赫弓”的三或四音齐奏的弓法,因其失去了琶音方式所容许的缓冲时间,故对左手的技巧和指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方面,埃米尔显然无法完美地胜任。但无论如何,埃米尔终究用一支这样的“巴赫弓”,将一个我从未想像过的无伴奏的世界呈献在了我的面前:慢乐章厚实延绵的织体,宏大丰沛的音色,而承载它们的低音和中间声部线条无比明晰。。。。。。当然还有快乐章中许多我未曾注意到的优柔微妙的细节。
  
  与埃米尔同时代的小提琴家洛尔夫(Rolph Schroeder)丶欧托(Otto Buechner) 以及托西(Tossy Spivakovsky)都使用“巴赫弓”演奏过巴赫的这套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中的几首或全部。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种无伴奏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前两位演奏家都尚有留存于世的“弯弓无伴奏”唱片,只可惜它们都是珍贵而难以获得的黑胶唱片,无法拥有或得以一听,我也惟有遥遥倾慕,徒生望洋兴叹之意。(图九:欧托演奏巴赫无伴奏选曲的唱片;图十:洛尔夫演奏全套巴赫无伴奏的唱片)
  与二十世纪初(1900年)提出“巴赫弓“理念的史怀泽博士遥相呼应,德国小提琴家鲁道夫。盖勒(Rudolf Gaehler)在同一个世纪的末尾(1999年)完成了他使用“巴赫弓“演奏全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录音。(图十一:鲁道夫。盖勒在Arte Nova公司录制的全套巴赫无伴奏)鲁道夫。盖勒师从洛尔夫(Rolph Schroeder,当年的”巴赫弓“倡导者之一,他也曾用弯弓录制全套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专门致力于使用“巴赫弓”的演奏--尤其是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作品 ―― 并且还出版过一本研究这种弯弓的着作。他在Arte Nova的这套录音,在左右手技巧的成熟丶音色的明亮优美以及对于作品中各种速度和织体的把握上,都远远超过埃米尔在半个世纪前的录音。尽管,我不得不承认,在被埃米尔管风琴般的音色震惊之后,再聆听鲁道夫盖勒的演奏便不复再有当时的激动;然而盖勒演奏赋格时所呈现的清晰线条和演奏单旋律乐章时的优雅坚定,还有那“巴赫弓”下和声的润泽丰满,总能令我时时想起秋日树林中厚厚堆积的落叶,或是麦田中金黄丶喜悦且厚重的无边麦浪。。。。(图十二:鲁道夫。盖勒使用巴赫弓的演奏)
  只是,我有时会暗自惋惜,因为在这几十年来的上百个无伴奏录音中,这样的唱片不但是“少数”,更是属于“异数”。弯弓下的巴赫无伴奏作品,既非传承传统,又非回归历史,因而在传统演奏和本真演奏“二分天下”的今天,依然只能以“异端”的身份,游离在弦乐演奏这个世界的边缘。可是它的未来命运会是如何,又有谁能说得准呢?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巴洛克小提琴家雅普。施罗德(Jaap Schroeder)在近二十年前写下的一段话:“巴赫的音乐就像一面镜子,它所映射出的璀璨图景,既体现了往昔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又反映其后对巴洛克音乐诠释的见解。。。对此,最严厉的评判并非源自于人们对过往历史日益清晰的认识,而是来自人们在解读巴赫音乐方面日新月异的口味。”
  
  参考文章:
  Robin Stowell:The Early Violin and Viola --- A Practical Guide
  James Pritchett:On Bach and the curved bow
文章转自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之弯弓异端
flac+cue,有封面大图,感谢原发布者-->-->brookbach-->-->
VCMarcelproust首次待发,这里为转发.谢谢以上各位



ied2k

精华资源: 189

全部资源: 193

加关注

同类资源  ·  本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