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站长
如果本站无法访问,请尝试登陆:www.cdsoso.cc
高级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资料 > 电子图书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网格本[PDF]

发布时间:2010/06/16 16:48 | 更新时间:2011/11/21 19:06

CdSoSo数字图书馆
浏览:5908
名称:《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网格本[PDF]
分类: -
地区
语言
发行年代:2010年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6日
更新时间:2011年11月21日
CdSoSo微信公众号
脸搜小程序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介绍

简介: 简介: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网格本[PDF]
  (京)新登字002 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Swift,J.)著;张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重印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
  ISBN 7-02-003213-3
  I.格… II.①斯…②张… III.长篇小说-英国-
  近代 IV.I561.44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00)第 24107号
  策划编辑:李明生 王 涛
  责任印制:周小滨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100705 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北京市人民文学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发行
  字数219千 字开本850×1168毫米 1/32 印张9.75 插页2
  1962年 3月北京第1版 1979年12月北京第2版
  2000年 8月北京第4次印刷 印数 60001-90000
  定价 12.00元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文字版,版面精确还原,网格本[PDF]
  丛书出版说明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依据。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要求广大中学生阅读。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丛书的书目均为教学大纲所指定。为了帮助学生阅读,我们在每部名著的前面都附上一篇由专家撰写的导读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该书的有关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版本完善,注释详尽,译文准确,适合中学生阅读,是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我们相信,它一定能够成为中学生朋友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中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0年 3月
  导 读
  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出生在都柏林,父亲是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遗腹子,由叔父抚养成人,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最后于一七○一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一六八九年他前往英格兰在他的远亲威廉·谭博尔爵士处任私人秘书;一六九四年返回爱尔兰成为国教会教士并开始担任神职。后来他曾再返伦敦,先后参与辉格、托利两党的政治活动,结交了诗人蒲柏等一批文友,并孜孜不倦地勤奋笔耕。一七○四年,他的《书之战》、《木桶的故事》等作品结集出版,前者嘲笑经院派腐儒,后者讽刺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的争吵夺权。他写的政论时文,包括担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期间抨击一七一○至一七一三年间英法战争的文字,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他的一些诗作以及写给女友的那些亲切而生动的信(先后结集出版)都得到很高的评价。
  一七一三年,安女王任命斯威夫特为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持牧师。一七一四年女王逝世,断绝了他重返伦敦政坛的希望。然而,正因为他被放逐到了帝国的边缘,才得以更真切地目睹被压迫者的苦难,完成某种立场转变。他开始把以往不大看得起的爱尔兰人称为“我们”。他不安地注意到爱尔兰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一七二○年,在多年沉默之后他发表了一篇号召爱尔兰人使用国货的政论文章。一七二四年的《布商的信》借一布商之口猛烈地抨击英政府出卖向爱尔兰提供铸币的特权、损爱尔兰大众的利益以肥少数人之私囊。“布商”得到了爱尔兰民众的热烈支持,迫使英国当局改变了计划。一夜之间,斯威夫特几乎成了爱尔兰人眼中的英雄。他的脍炙人口的讽刺文《一个小小的建议》(1727)更是以辛辣的笔触痛斥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斯威夫特晚年因病搁笔。在他留下的诸多优秀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数《格列佛游记》(1726)。
  《格列佛游记》被不少人看作是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读物。格列佛仿佛是孩童——在小人国利立浦特,他随心搬移各种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流落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后,他又如幼儿在成人世界里,感到惊恐而无奈。但是,过于强调这一面会或多或少掩盖作品的思想意义。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剑。首当其冲被评点和挖苦的,即是当日之英国,也即世界上第一个正在成型的“现代社会”。格列佛历险的第一地是小人国。在那里他一只手就能拖动整支海军舰队,一餐饭要吞吃大批鸡鸭牛羊外加许多桶酒。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
  无数绳索,九百负担起重、搬运任务的“大汉”、一万五千匹“高大”御马,等等。在如此这般的一个缩微国度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免显得渺小委琐。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你争我斗,
  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不但想战胜并奴役对方,还要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之类鸡毛蒜皮的“原则”问题。国王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于是指望升迁的满朝文武纷纷冒着摔断脖子的危险研习这种杂耍技艺;为了获得国王赏给的几根缠在腰间的彩色丝线,官员不惜做各种可笑的表演。这个小朝廷处处令当年的读者想起英国。就连陷害格列佛的财政大臣佛林奈浦也被认为是以那时的英国内阁首脑瓦尔浦尔为原型的。
  小说第二卷里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过,用大人国的眼光看,英国是利立浦特般的蕞尔小国,它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
  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恶果。格列佛讨好地表示愿把制造军火的方法献给国王。他吹嘘说,火药枪炮威力无比,能使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国王惊诧万分:他“那样一个卑微无能的小虫”竟有如此残忍的想法!于是国王说格列佛的同胞是“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斯威夫特的讽刺还横扫了英国社会其他许多重要方面。如:第三卷里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的描写是直接针对英国皇家学会的,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种种忧虑;有关勒皮他岛一段则影射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总之,在十八世纪早期,秩序更迭、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党争激烈及对外扩张等等共同构成了英国生活的主旋律;而斯威夫特则敏锐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和弊病,痛下针砭。
  这部小说不但抨击了社会现状,还有意识地模仿了某些语言和文体。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地心、头顶太阳”,等等。但是,无处不在的格列佛眼光提醒着我们那位国君不过身高十几厘米。
  “言”与“实”的巨大差距令人捧腹。格列佛在抄下“领土广被”一语后,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括号里的话带出了本分的医生兼生意人格列佛先生实事求是的叙述风格。他似乎并无意评论,只是在忠实客观地为我们解释利立浦特尺度。然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就陡然缩为周边不过十余英里的弹丸之地,讽刺的锋芒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格列佛游记》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种文学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全面讽拟。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开篇也说小康人家的小儿子预感命中注定要出门远航,等等,处处让人想起红极一时的鲁滨孙。不过,格列佛出海发家的心态未能长久维持。在小人国和大人国宫廷的双份经历使他对君王的恩宠和地位的沉浮有了透辟的体验和见解。他在大人国里曾被一农民拿来展览并出售。他看出主人靠他“赚钱越多就越贪婪”,哪管他累死累活,小命难保。被置于受剥削利用的地位上,人家的发财活动看起来自然也就不那么光彩夺目了。这使格列佛的旅行成为与《鲁滨孙飘流记》迥然不同的精神历程——他没有成长为合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坚,而是变成彻底的异己者和批评者,从而否定摈弃了鲁滨孙式的自我提升的人生计划。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格列佛的游记是对鲁滨孙们的评论,故意营造的相似最终是为了凸现精神上的决裂。
  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斯威夫特的讽刺还直指人性本身。格列佛当过“巨人”又当“小人”,从而使纯粹的旁观者立场不复存在。读者不得不随着他在绳技表演等似乎陌生而古怪的事物中认出身边熟悉的事物,认出自身的局限,看到荒谬中的常情,常情中的悖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评常常进而转化为对人性的怀疑。关于“钱”的那段的深中肯綮的议论就是如此。在第四卷也即最后一卷里、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马)国,
  向他的马主人解释说:“我们那里的耶胡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他谈人的“天性”,所列举的其实是十八世纪英国人的言行方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长足发展之际的特定世态和心态。只是斯威夫特们看到全社会上上下下的人都如此心甘情愿地被金钱所奴役驱使,不由得要对人的本性生疑。
  在这一卷里,小说从内容、风格到叙述人定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前,小说尚有一层与航海日志等一脉相传的“科学”“理性”外包装。格列佛反反复复地历数各种东西的数量、尺寸和比例,使小说世界与我们的常识世界相衔接,说服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被描述的景象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但是这时数字罗列和各式账单统统都消失了。简洁明了的文风虽然依旧,但被描述的已是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下等动物耶胡(yahoo)。斯威夫特不断用种种难以消受的细节——如人形动物耶胡如何脏,如何臭,如何屎尿横飞、贪婪刁蛮等等——来刺激读者不堪负担的感受能力;逆启蒙派把人视为“理性动物”的说教而行,把日益被文明所压抑的人类的“肮脏”生理活动推到文字的前台,显现于光天化日之下。格列佛本人不但成了直接的议论者和讽刺者,而且从马国归家以后行为极其乖张任诞,几乎也沦为被挖苦的漫画形象。由于这种种描写,很多人(包括名作家萨克雷和赫胥黎等)认为斯威夫特“厌恨人类”。但是另一方面,伏尔泰却把他称为“英国的拉伯雷”——因为,像拉伯雷的作品一样,《格列佛游记》与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其恣肆的笔触和狂欢化的想象其实是高扬生命旋律的。可以说,斯威夫特以其特殊方式折射着他所存身的社会的两面性:既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更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也许因为今天的地球人大都生活在所谓“现代社会”中,斯威夫特的讽刺和寓言两百多年后读来仍尖锐淋漓、字字见“血”。在
  yahoo的幽灵极有反讽意味地成了计算机网络“明星”的年月里,人们不能也不应忘却斯威夫特的怀疑和绝望。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年三月
  译本 序
  一
  《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这本书约在一七二一年开始写作,一七二六年出版。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政治形势变化较多的时代。一六八八年英国发生政变,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美其名曰“光荣革命”,而实际上这次政变的结果不过造成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妥协。马克思说:“‘光荣革命’,把奥兰治的威廉拥上统治者的地位时,又把地主式的和资本家式的货殖家,拥上统治者的地位。”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此确立,议会和内阁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压榨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推行的土地、税收和殖民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这是英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英国存在着种种矛盾:有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有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有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等。这种种矛盾相互联结,情形极为复杂。第一,英国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处境在当时是更加恶化了。英国的圈地运动早在十五世纪就已开始,继续进行了两百多年。十八世纪初年,新地主利用议会颁布的“共有地圈围法案”把民众土地当作私有财产赠送给了自己①。农民被赶出土地,沦为贫民。农民在苦难的岁月中,进行了斗争,顽强勇敢地抵抗议会圈地运动。
  第二,英国统治阶级的内部也充满了矛盾。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掌握统治大权的是议会和执政党。十八世纪的英国议会是极端反动的,贪污腐化,黑幕重重。当时英国议会的两个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都直接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过辉格党人和金融资产阶级更为接近,托利党和土地贵族更为接近罢了。两党轮流执政,争权夺利。在安女王(1702-1714)当政期间,最初由辉格党人执政,推行了十分好战的对外政策。托利党人利用英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在一七一○年末获得议会选举的胜利。以哈利和波陵布洛克为首的托利党人上台执政。从一七一四年起辉格党人重新执政,长达七十五年之久。两党之间和辉格党内都存在着种种矛盾。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辉格党党魁渥尔坡尔
  (据说小人国的财政大臣就是影射渥尔坡尔的)利用贿赂分赃的手段维持其长期的统治;他弄权忌才,排斥异己,在辉格党内形成一个集团。于是辉格党开始分化,一部分和渥尔坡尔结合,组成“在朝党”,另一部分跟托利党人合流,成为“在野党”。两党互相攻讦,矛盾很深。其实这些派系斗争并不是由于在政治见解上有什么原则的不同,而是由于争权夺利。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英国在十七世纪后半叶打败了荷兰,大事扩张海外殖民地,先后占领了东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和巴巴多斯等岛屿。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也先后成为英国在印度的据点。格列佛在航海途中也到过这些地方。十八世纪初叶英法两大殖民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冲突起来。一七○一至一七一三年间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使英国占领了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和北美洲的重要领土,开始建立殖民帝国,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在英国国内,由于连年征战,国债增加,人民负担十分沉重。统治阶级贪污腐化,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两者之间的矛盾加深了。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恩格斯语)。在十七世纪初年,英国就开始奴役爱尔兰。一六四九年爱尔兰的人民起义遭到克伦威尔军队的残酷镇压,经过疯狂的烧杀淫掠,爱尔兰遍地疮痍,民不聊生。在斯威夫特的时代,英国的政策是破坏爱尔兰工业的发展,使其沦为附庸国家,所以爱尔兰的经济陷于停滞,工商业凋敝,人民极为穷困。斯威夫特虽然是英国人,但他是在爱尔兰长大的,后来为了爱尔兰人民的利益,始终对英国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了上述的矛盾。斯威夫特的讽刺杰作之所以深刻有力,就在于他对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在于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二
  江奈生·斯威夫特一六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在他诞生前七个月逝世。他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667-1710)。斯威夫特早年生活贫苦,寄居伯父家中。十四岁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对这些科目都不感兴趣,却喜爱历史和诗歌,所以在校学习成绩不好。他毕业时,学院当局“特别通融”,才取得学位。一六八八年政变后,他回到英国,依靠亲戚情面才能够在吞浦尔爵士家中作私人秘书。吞浦尔是一位退休的大臣和外交家,住在发恩汉附近的穆尔庄园,栽花植树,著书立说,过着闲适的贵族阶级的剥削生活。斯威夫特由于自己没有社会地位,时常感到苦恼和屈辱。一六九四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奇尔路特作了不到两年的穷牧师,又回到了穆尔庄园,一直到一六九九年吞浦尔逝世那一年。
  斯威夫特在早年就接触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开始养成分析事物的才能和锐敏的观察力。对于一位讽刺作家来说,这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他在穆尔庄园读了不少古典名著。但是他也受到吞浦尔“崇古非今”倾向的影响。他在这时期写了《书的战争》和《桶的故事》两部作品。它们是在一六九七至一六九八年间写的,但一直到一七○四年才同时发表。
  《书的战争》的写作经过是这样的:古今作品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在十七世纪末年的英国学术界引起过一场争论。一六九二年吞浦尔发表一篇叫作《论古今学术》的论文。他推崇古代作品《伊索寓言》和《发拉利斯书简》,认为远非近代作品所能企及。威廉·渥顿著文驳斥吞浦尔的主张,他认为时代进步,今人作品胜古人,况且吞浦尔所推崇的《发拉利斯书简》系后人所伪托。当时学者查理·包义耳和理查·本特立分别加入古今学派展开论战。斯威夫特受了吞浦尔的影响,倾向于古学,才写了《书的战争》。吞浦尔崇古非今是十八世纪英国假古典派复古拟古反动文学主张的先声,事实上这种倾向代表当时封建贵族保守的要求,企图标榜古人作品和新文学相对抗。《书的战争》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写成的,就内容而言并没有进步意义;但是斯威夫特在这部作品中初次显示了他的讽刺才能,他对当时学究式的烦琐考证和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予以尖锐的批评。他借用了培根在《新工具》中的关于蜘蛛和蜜蜂的比方,提出文艺和科学应该为人类服务,它们应该像蜜蜂一样为人类带来蜜和光,而不应该是一面肮脏无益的蛛网。
  和《书的战争》同时发表的《桶的故事》却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杰出的讽刺作品。斯威夫特这次把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于当时贫乏的学术、浅薄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恶习也予以抨击。他通过三兄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天主教会、英国国教和喀尔文教派(英国清教徒)。他讽刺这些教派都自认为是基督教的正宗,遵照《圣经》的指示行事,事实上却阳奉阴违。虽然斯威夫特本人是英国国教的牧师、他却能大胆地批评了基督教徒的虚伪和无耻。《桶的故事》是英国启蒙主义者批评教会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斯威夫特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中期(1710-1714)。吞浦尔爵士逝世后,斯威夫特回到了爱尔兰,担任都柏林附近拉腊柯尔地区的牧师。他为了教会事务时常到伦敦去,一七一○至一七一三年间在伦敦住了两年半。他在伦敦期间卷入了党派的斗争,很受托利党首领的器重。一七一○年托利党人上台执政后,他担任了该党报纸《考察报》的主编。托利党人为大土地所有者,战争对于他们是没有好处的,因此他们为了迎合英国人民厌恶战争的心理,猛烈攻击辉格党人的好战政策。斯威夫特写了许多揭露辉格党人的贪婪和反对战争的小册子。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同盟国和前任内阁在发动和进行这次战争的行为》
  (1711)。辉格党人在十八世纪初叶执掌内阁政权,推行反人民的战争政策。英国和荷兰、瑞典同盟对法国进行长期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却给资产阶级带来巨额利润。斯威夫特的小册子唤起英国人民反对战争,坚决要求统治集团和法国缔结和约,对反对战争的英国舆论起了重大的影响。斯威夫特当时所写的政论虽然是为托利党人服务的,但他反对几个殖民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争夺权益的战争,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这一段政治经验使他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贪污腐化和资产阶级的丑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七一四年托利党人失势以后,他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作圣派得立克教堂教长,终其一生。
  晚期(1714-1745)。一七一四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他对爱尔兰人民的苦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积极地号召爱尔兰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斗争。一七二○年他发表了《普遍使用爱尔兰的工业产品的建议》,主张爱尔兰人民发展自己的工业,拒绝使用英国货,以抵制英国殖民者的残酷剥削。一七二三年英王的情妇肯德尔公爵夫人获得了在爱尔兰铸造半便士铜币的特许状,又把它卖给了英国商人威廉·伍德,赚了一万英镑。伍德只要用价值六万英镑的铜就可以铸造价值十万零八百英镑的半便士铜币,可获暴利四万英镑。这对于贫困的爱尔兰人民是严重的威胁。斯威夫特就化名垂皮尔发表了几封公开信。他号召爱尔兰人民坚持斗争,一致拒绝使用半便士铜币。为什么伍德敢于以暴利剥削爱尔兰人民呢?他说那是因为伍德是一个英国人,又有要人朋友。英国当局在爱尔兰人民的群起抵抗的压力下,被迫减少发行额至四万英镑来缓和局势,并派出一位大臣到爱尔兰来镇压。凶狠的英国统治者是不肯轻易让步的,据说反动的英国首相渥尔坡尔曾经发誓要把半便士铜币塞下爱尔兰人民的咽喉。斯威夫特对爱尔兰人民说:“……你们要知道根据上帝的、自然的、各国的和你们本国的法律,你们是也应该是和你们的英国弟兄一样的自由人民。
  ”爱尔兰人民在斯威夫特的领导和鼓舞下终于取得了胜利,英国当局被迫收回成命。但是《垂皮尔书简》却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它发出了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
观者 OCR、校对
2010 年 6月 11日星期五
15:28:16
观者邮箱:ljctt@263.net
观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eeseasee
观者 QQ:113946397

skysea575.vc

精华资源: 189

全部资源: 193

加关注

同类资源  ·  本周排行榜